汤朝晖×杨晓川:变与不变只是一种辩证


人物· 12

2022BBU对话嘉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T+Y Studio-汤朝晖+杨晓川工作室


汤朝晖 :副院长、T+Y Studio主持人

杨晓川 :副总建筑师、T+Y Studio主持人



变与不变只是一种辩证

变中求不变

不变中求变

以不变应万变



黄金年龄的十五年



15年(2006-2021)时间,如果请您每一年梳理一件您做过的,对您来说很重要,很了不起的事情,加起来都有15件。采访时间有限,我想请您在这15件事情中,挑选3件事情与我们分享


杨:这十五年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养了个女儿,因为女儿的出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对于我整个人生的完整,给我带来很多乐趣;第二个应该是这十五年当中建成了一些建筑、做了一些自己的设计,把它付诸实施;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培养了一批学生。这三件事情让我在这个职业生涯里面可以取得小小的满足。


图片


汤:我其实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全世界带着相机跑,我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算每年都有周游世界,只有在我小孩出生那年是没出国的,然后就是疫情,这疫情对我影响太大了,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光对我的设计,其实对人生、对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的第二件事和杨总的一样,除了做设计,最大收获的就是跟学生的互动,虽然名称上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但这个学习是互动的,我把我的一些积累、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他们反馈给我的很多一些新鲜的理念、学生的活力。


第三件事其实也是我们这十多年做了一系列服务残疾人的建筑,因为做了这个领域的一些事情,我们才发现中国的这个残疾的比例其实很高的,马上我们也要参编国内一些无障碍设计标准。


图片



您现在回过头看15年时间,您有哪些改变?哪些没有改变?能列举几项吗?


汤:十五年前参与BBU建筑展,原来那些建筑师有改行的、已经移居国外。我们俩都算是特例,从毕业之后就一直干这个,而且一直就没换过工作岗位。而且我们的合作也是那么多年都没变过。


图片


杨:我们现在的变化也不大,我觉得可能源自于在学校所面对的很多学生,我们一直跟他们保持一种年轻人的这种沟通,首先在心态上,我们相对来说可能就会更好一些。变化的一面可能就是在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做的项目不断在改变、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也在变,而这些变都是促成我们去努力、去适应。


所以我想,变与不变只是一种辩证。变中求不变、不变中求变,以不变应万变。


图片



关于设计


作为建筑师,我猜测这15年是您人生中非常重要阶段。是否有一个时刻,您突然顿悟设计的本质?突然感觉做设计如鱼得水,豁然开朗?


汤:我发现我还是在一个渐悟的过程中,我还没达到一个顿悟的点,但是我觉得渐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人生总是慢慢地积累。我们不能跟很多独立、开山鼻祖的一些设计流派的大师比,但是我们喜欢做设计,我不断地在认定的方向上去努力,慢慢地去积累。


图片


杨:应该说顿悟越到后面越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这种感觉应该是在大学完成以后,那个时候有一个突变,那个时候会让自己觉得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不好建筑。但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这种顿悟的感觉慢慢逐渐会消失,而是在不断地不断地尝试新的、不断去理解新的东西。


图片



建筑师是一个需要多年经验积累,需要非常跨界滋养与磨练的职业。到了您现在的年纪,您是否有了更为自信的设计理论、思维、策略支持您做设计呢?


汤:我基本上是继承了何老师设计的理念。何老师是我们岭南建筑的领军人物,我自己也发现这十五年来,我自己做的东西越来越回归本土,岭南的这个建筑理论的影响对我还是比较大的。


年轻的时候从欧洲留学回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早期,我们都大量的吸收国外的一些建筑流派,但是恰恰是我在国外留学的那段时间,我看到了外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那么有价值,又经过这么多年的地积累,不光是从理论上做的设计越来越回归本土,这么多年的教学和自己的一个设计世界文化自信的确是越来越重要。

 

图片


杨:我觉得从事设计行业这么久,对于一些习惯性的做法和一些技术性的把控,应该来讲是相对的自信很多,对本土建筑语言、中国传统运用、包括一些建筑性格的把握,这些方面我觉得可能会更加的得心应手一些,这可能是没有上升到理论,但是我觉得是时间给我的一些财富。


图片


您如何看待日趋完善的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未来设计领域的应用。AI真的会有一天取代建筑师吗?


汤:没那么悲观,人工智能唯一改变不了的就是这种创意。设计行业没那么快被取代,但你说随着时间发展,人工智能会有一个进步,恰恰是艺术创意他帮不了我们。


图片


杨:他就是个工具,我认为不要把工具神话,工具只能给我们帮助,就像当年计算机辅助设计帮助我们很大,但是计算机现在真的能代替我们设计吗?当然也有说深南已经赢了国际象棋大师,但是有些东西是偶发性的,比如艺术创作很多是偶发性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够代替我们的人脑。


图片




没有建筑师不爱旅行



能分享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吗?


杨:我曾经跟着一个户外团穿越罗布泊无人区,当时有两件比较深刻的事情,第一个是我到了余纯顺的墓地,余纯顺是我们国家很出名的徒步旅行英雄,可以说他是第一人,当时他准备徒步穿越罗布泊,当时是有部队给他做后援的,但是他在出发一个星期之后失去联系,找到他的时候已经不幸离世了,因为当时的气候比较差。


带我们去的向导也是余纯顺的向导,他把整个事情给我们讲,当时很多人给余纯顺忠告,让他不要在七月份穿越,让他迟一点,但他坚持要穿越,这是他的一个人生目标,最后用生命来作为一个代价。


图片


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碑,也不叫碑,就在一个石头上刻了几个字,我大致记得上面写的是某年某月三个河南人在此遇险,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得到一个深圳车队的一个救援,得以逃出无人区.


第二年他们重回这个地,立这个碑。就是为了感恩曾经救助他的人,其实这个东西其他人根本看不到,我们经过看到给我的感觉印象很深刻,一个人要懂得感恩,当你可能在不经意的过程当中、某一件事情上,可能你跟素不相识的人给予你的,可能是你的生命或者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东西。


图片


汤:1999年或1998年底,我跟陶郅一起去朝圣、去看朗香教堂,当年我跟他一起在法国留学,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讲,这些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之前都只停留在画册上,亲自去朝圣当时是非常向往的一件事。


但这个过程特别的坎坷,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旅行团大巴,现在去可能设计类的旅游团可能会有专线去,当时在巴黎出发到朗香教堂要转三趟火车,还是个大冬天都在下雪,下冷雨,半夜从巴黎出发我记得要在半夜转几趟车到朗香教堂所在的小镇山脚下。


图片


那个是大概是早上六点多,整个小镇没有一家馆子或者是能够取暖、吃点东西的店,一直等到八点多有一家咖啡馆开门了,我们两个人一人一杯热咖啡,喝完以后就去朝圣,但是当你见到了朗香教堂,进去这个空间,觉得一切都值了,就整个过程很坎坷,又冻、又饿,但是当你看到了你所景仰的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让他觉得什么都值了。



关于未来



现在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国际局势的变动都很难预测未来的世界会怎样。

面对未来,您会焦虑吗?


汤:我完全没有。我是随遇而安的人,在这几年因为疫情影响变化也挺大,我就是用哲学的思维来缓解你认为的焦虑。已经自然而然地消解这种情绪,我是会淡定的面对所有的情况。


图片

疫情期间,我们原来也担心会不会项目少了,工作室能否正常运作,其实整个行业都这样,确实是广东之外的项目有所减少,但是附近的项目多了很多,还是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杨:我其实不完全说是焦虑,因为有小孩,所以很多时候我可能是为下一代焦虑,对于我自己这一辈人来说,我认为已经过了那个时期,人都有一个造血区,我们的造血区是会在逐渐逐渐的消减,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平稳。反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多来自于下一代。



关于BBU


2006年,有29位建筑师参加首届BBU展

2022年,我们再次以BBU为主题邀请他们参展

他们中

有人去世、有人退休、有人移民、有人转行……

仍有20位当年的参展建筑师参展


2022年,阿尔法建筑大会重启BBU

它不仅仅是建筑师已建、在建、未建的作品展

更是建筑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展

让每一位建筑师用作品述说自己的故事



申请参加BBU


以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三种状态作品对话自己与未来



BBU项目负责人

黄女士133-8009-3357

图片


图片


【阿尔法建筑大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师;园林规划;
展会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内容:建筑展建筑设计展 时间:2022.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