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仁×α大会 | 建筑不只是盖了个房子,建筑就是人生

展览概况


展览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展览主题:X并生

展览时间:2022年3月11-13日

展览地点: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专题策展@2022BBU

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2022BBU展,20位老友,15年作品与人生!

你将看到自己未来成功的样子!



15年前

有29位建筑师参加了首届南中国青年建筑师展

(2006BBU)

15年后,我们再次以BBU为主题邀请他们参展

他们中,有人去世、有人退休

有人移民、有人转行……

仍有20位当年的参展建筑师参展

让我们“读”他们的作品

听他们的人生故事,看他们再次聚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

将分19期介绍2022BBU展参展建筑师



2022BBU参展建筑师


王维仁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主持人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人;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明德基金李景勋建筑设计教授席,中国建筑与城市中心主任;香港建筑师学报编辑总监;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城市设计学会、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硕士,台湾大学土木系硕士及地质系学士。曾任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香港建筑双年展首席策展人;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加拿大蒙特利大学、 新竹交通大学等客座教授 。


其设计作品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台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松阳平田界首村空间等,多次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绿建筑学会、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日本Good Design及台湾远东建筑奖 。其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类型演变,中国建筑与城市。其作品与文章发表于 Mark、Domus 、Stradt Bauwelt、TA、WA、Dialogue、 UED、建筑学报等期刊,专书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思考再织城市>;<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以及作品专辑<王维仁及其都市合院主义>。




参展已建项目

小有洞天精品民宿


地点:河南济源

规模:3000 m2

建设时间:2019.9


设计说明:

小有河东岸民宿院落:类型延展与夯土建构

小有河是位于河南济源王屋山麓的狭长河谷,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生态与农业聚落。规划透过文化旅游的推动,利用原有地形、建筑类型与夯土建构,将废耕的农地转化为生态与文化旅游的民宿聚落。


小有河东岸的民宿设计,结合空置的宅基地与阶梯的田园纹理,以四栋荒废的三合院农宅作为设计的起点,透过形态的围合与完善、复制与变形、延展与转折,将内向型的合院开展为与溪谷山形对话的线型序列空间,沿着等高线向南北两侧的地景延展。经由建筑肌理与景观肌理的交错排列,设计提供三十个客房的精品酒店,以及一系列室内外的公共服务设施,透过院落与巷道、平台与阶梯、水塘与树林,形成有机排列的民宿聚落,提供给旅客与自然环境对话的空间经验。



在建构与材料的层次,设计除了利用阳台前院的门扇开启,调控建筑后墙与庭园的虚实量体,创造连续居住和自然观景的体验,更探讨了青瓦陂顶的不同间架形式、夯土墙体的新旧质地协调、屋架钢檩条木椽子的构造搭接、以及垒石院墙的建构逻辑,意图建立建筑实体建构与生活知觉的进一步联系。



参展在建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一期及二期


项目名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一期规划及建筑设计(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及逸夫书院)

地点:深圳,龙岗

规模:地块面积 1000000 m2,图书馆建筑面积22080 m2,学生中心建筑面积11462 m2,逸夫书院建筑面积37713.2 m2

建设时间:2015-2017


设计说明:

整体规划:大片绿地的校园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的规划,安排主要教学楼的建筑量体沿城市街道配置,远离山体维持了自然生态的完整性;隔着校园中央绿地的另一端,图书馆等单体建筑依序沿山坡交错排开,除了让建筑与地貌融合,建筑之间的景观间隙更将山体谷地的景观与水文,带入校园中央的绿地中轴。


建筑与景观的整体配置由“山麓建筑”到“绿地树林”到“院落建筑”以《山/林/院》三个平行的线性空间展开:首先是“山麓建筑”的礼堂、行政楼、图书馆、学生中心、书院,沿着山麓以序列的单体建筑方式排开配置,独立建筑一方面衬托山体,另一方面建筑之间的拉开间隙保持了山体和校园空间的视觉联系;接着是序列单体与教学楼之间的“绿地树林”,经由60至80米宽的连续绿地、广场、水体和树林,形成校园中央的绿色轴线;最后远离山体的“院落建筑”是线性的大构筑,将教学楼和实验室以院落的连续肌理形式配置在临近城市的沿街面,联系而又隔滤了城市道路的繁忙,为中央绿地营造了宁静的校园空间。


相对于教学楼的序列和连续院落,在单体的公共建筑如书院和学生中心,以及图书馆行政楼之间,我们刻意地留置了大距离的绿地,对应着青绿的山谷和水流安排了草地和水池,除了让校园空间和山体有更通透的视觉联系,也让校园的绿地与山体有更直接的的生态联系。


校园中央宽广的林荫绿地,一方面延续了杰斐逊新大陆校园绿地中轴的空间传统,另一方面将对称轴线转化为非对称的自然绿地,连接了校园西侧的山体生态,重构了可持续的树林水文与绿地景观肌理。由山谷带入校园空间的自然景观与水系,从北侧的入口广场开始经过校园绿地,顺着地形高差连到中间的草地广场,再接到校园南侧的花园水池与大台阶广场。近七百米长的校园空间完全以步道联系所有建筑的主要入口,服务流线安排在建筑背面的外围车道,建立尊重自然与人本价值的无车校园空间。


复合的中庭合院广场


东侧的教学楼与实验室沿着校园绿地的东侧,以二层的连廊串联了序列的院落建筑,除了提供学生遮阴避雨的廊道空间,也界定了校园空间的边界。在校园绿地的几何中央,也是介于图书馆、学生中心与对面教学楼之间,我们配置安排了一个完整的方形回廊联系东西两侧的建筑群。配合着方形回廊,我们进一步安排了下沉的学生中庭广场,成为校园空间的几何与活动核心。学生中庭广场如同一个下沉的合院建筑体,南侧利用缓坡联系逸夫书院与学生中心底层餐厅,北侧则以大阶梯座椅联接地面层绿地。中庭的一侧是一个地下层的通道广场,设置银行、超市、书店、面包铺、咖啡厅等生活设施,连接到东侧的教学楼底层。通道广场上层设置树林草地和天窗水池,环顾四面的图书馆学生中心等校园公共建筑,成为校园空间核心的休憩广场。


对整体校园空间而言,中庭合院广场成为校园核心最重要的复合式建筑空间,整合了校园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地形高差。中庭合院广场的空间不但联系了图书馆、学生中心和教学楼等不同功能的建筑,更衔接了各个建筑的底层、地面层、和连廊上层的不同入口,表现典型香港复合多层的城市空间特色。中庭广场本身是没有造型的虚空间,却也同时是最活跃的建筑功能实体,透过台阶广场和联系中央绿地缓缓下沉的步道,加上中庭上方对应的连廊和二楼的连桥联系的不同建筑,学生中庭广场成为一个三维的综合建筑体。而透过上下的草地树林水池绿化,这个联系东西方向的核心空间,同时保持了校园空间南北向大绿地的基本个性。


图书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的图书馆设计,将六层高大面积楼板的功能量体, 分开成两个交错的C字形长条量体。两个各三层的长条量体经由转折和架空叠加,配合了校园的入口朝向与绿地轴线,保留了由中央绿地到山体的视线穿透性,也维系了校园自然坡地的完整性。

建筑以多层挑高的书架天光大堂为空间中心,延展到线性量体底端,观山框景的图书阅览室。图书馆室外的空间序列“庭/廊/台”配合了室内空间序列的“厅/堂/室”,彰显了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对话与平行双重框景的空间张力。设计利用内外墙体的过渡与木条和冲孔遮阳板的调控,将间接光源引入室内的阅览空间。建筑立面利用石材与青砖以退缩的外廊和开展的实墙,架起厚实而轻微曲折的上层铝板量体,随着观者在校园的步换景移,呼应了传统的屋瓦举折与凤凰展翅的大学意象。


学生中心


港中大深圳校园的学生中心,延续了传统岭南四合院建筑的空间特性,将垂直天井与水平穿廊的空间形式,转化为多层建筑交错穿透的院落空间。设计利用大中小功能量体逐次退缩的叠加,形成层层而上的序列院落平台与天井,将学生由低层的穿廊逐渐带上中层的院落,逐步走到上层的平台与建筑框出的后山景观。建筑面对校园绿地的中庭广场,背靠坡地的绿色山体,对外空间以长廊方院连接北侧的图书馆和东侧的教学楼,对内空间强化由校园绿地连接背后山体的视觉引导。


逸夫书院


逸夫书院是深圳港中大校园落成的第一组学生宿舍。设计突破高层宿舍电梯间加双边走道的二维模式,利用高低层配置与平台院落的安排,结合书院公共设施提供多元的户外与半户外公共空间。透过一系列合院、平台、穿廊的设计策略,学生在三个空间层级(书院、单体宿舍楼、与单元楼层)的日常活动,都能顺畅的从室内联系户外的自然空间。这些空间组织的层级系统,包括书院层级的餐厅、阅览室、方院、平台和穿廊;宿舍楼层级的大堂、邮箱、洗衣、平台花园与天台;寝室单元层级的寝室、走道、浴室、公共厨房、休憩厅和空中平台。



项目名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二期规划及建筑设计(教学综合大楼,学术交流中心,礼堂,科研综合大楼,E书院)

地点:深圳,龙岗

规模:用地面积78926㎡,总建筑面积267180㎡

建设时间:2021-

设计说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的二期建设强调整体的环境,重视群组的协调和单体的创意。建筑设计出了优化自然与院落的绿色校园,更希望完成一个生态、科技与人文的大学理想。


在整体规划上,我们透过建筑和景观,确立主体校园与生活校园两条空间轴线,以及上下园之间与道路的联系。在下园,我们主要沿主要的校园空间,利用入口门廊和尽端钟塔,以及之间的林荫大树和草地,强化了建筑群组与自然地景,疏密有致的校园空间。设计沿校园轴线安排了入口、中庭以及枢纽三个广场空间,利用连廊平台和水体,将校园空间延伸到东侧的序列院落,以及西侧的自然山水与单体建筑。在上园,我们确立前后两组书院,利用之间的林荫树道与廊亭建立轴线与广场,将松散的院落组织成紧凑的建筑群组。


配合校园密度与建筑的竖向发展,二期设计协调12米底层连廊的人本尺度、24米平台的绿化,以及60米塔楼的地标,透过高程与山水自然的协调,我们将一期《山、林、院》的规划,进一步延伸成《山、水、林 + 院、廊、楼》的建筑与景观设计理念。


从校园入口广场开始,东侧的教学综合大楼、和西侧的学术交流中心,透过门廊联系成一组整体建筑,构成校园的入口形象与校门的广场空间。校园入口的门廊除了提供上层连廊的文化艺术空间,以及地面广场的遮阴避雨,更进一步界定了广场的前后空间,成为容纳校园日常活动与集体记忆的场所。


教学综合大楼是位于街角的校园标志。设计从风车型方院开始,利用两高两低四栋建筑的交错围合,引导入口方向呼应校园街角,同时联接校园的连廊与门廊,将底层大讲堂、中层教室和上层研究室透过复合式的大小中庭与天井,组成一组三维院落的微型城市。校门西侧的礼堂经由门廊连接教学大楼,更透过本身空间,联系了校门广场与西面的自然湖泊。礼堂除考试、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也提供了学生运动、舞蹈等多元活动空间。


国际交流中心临山面水,结合礼堂底层的大餐厅,透过平台连廊共同围绕着湖泊。大堂中庭竖向联系了大小会议室、报告厅与户外平台,以及面对湖景的多功能厅。塔楼与平台之间的框景穿廊和连桥,灵活联系了室内外空间,形成一系列半户外的学术交流场所。


沿着校园中轴,除了增加大树林荫与草地,整合一系列的绿地空间,我们更利用水景庭园,将校园连廊延伸到轴线南端。设计同时利用绿地台阶调整了景观与道路高程,提供顺畅的地景联系与人本自然的草地与广场空间。在校园轴线的南端钟楼,呼应汉文化的密檐塔造型,利用塔身收分和层层出檐的光影,以及以水平檐板的无止尽上升,表现永续未来,成为校园的识别地标。科研综合大楼依山势而建,具有科研核心与校园制高点的双重意义。


南北塔楼的建筑形态呼应校园肌理,分别面对山景与城市开展,经由转折围合与轻微弧面的转角,形成外部的框景意向与内部的长条中庭。户外中庭沿花园平台步步高升,将西南对流引到北面的山体,同时,室内中庭经由阶梯与竖向的大堂,将空间带向后山。


E书院坐落于上园入口的转折点,联接了上园的空间中轴线,开敞式院落成为上园到达与穿越的场所。书院抬升形成架空的连廊,方便学生穿梭来往。三座宿舍楼形成前后塔楼与中间长形的连续体量,裙楼利用场地高差形成两层的地景建筑,配置书院配套与研习坊,也为上园师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公共空间。上园的中轴由入口书院,经中轴的林荫步道,联系两侧的大小方院与生活设施,到达坡顶的FG书院、FG书院的中庭广场承接上园的中轴线,东西两座工字形的宿舍楼额中间的博士楼,分别沿着水平方向顺应地形延展,围合大尺度的开放院落与下层的公共设施。建筑经由平台俯视上园,量体同时经由屋顶平台逐步上升,穿过后方的博士楼联系山体,成为上下园建筑的自然终点。


二期建筑是整体规划的延伸,优化了校园轴线与联系。建筑以《廊》联系校园,让《楼》结合《院》进而与《山水》互动,成为一个《山、水、林+院、廊、楼》的校园。




参展未建项目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


地点:深圳,龙华

规模:83290㎡

设计时间:2020


设计说明:

城市的新文化群落

深圳高铁北站如同东京的新宿区,带来的城市动力需要设么样的文化客厅,引入人文和艺术的能量?新馆建筑群落如何聚集不同的艺术活动:表演与音乐、美术与展览、培训与图书、文创与休闲?

石庭山水文化凈土

文化新馆的建筑群如同京都的龙安寺石庭, 六块大小石块组成的绿台庭园,成为高层间隙中的文化凈土,现代城市的山水理想。不同石块在庭园独看或群看,三五成群各自成景 。如石涛、梅青宏仁的黄山图卷,更似苏东坡描绘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亲水河岸与巷弄连桥

新馆六栋建筑安排有序有机组合:大小剧院邻接交通广场;艺术展览、图书培训分别面向东面大街与西侧河岸;文创、商业则衔接南端未来的发展。建筑除了围合中庭穿廊,更提供南北东西交错的巷道与连桥,连接亲水河岸的自然生态与序列广场。

岭南气候的都市院落

配合地面层巷道与建筑配置,不同形态与尺度的院落、天井、川廊、大厅,依序开展,环环相扣。整体建筑呼应岭南的气候条件与空间文化,院落的大树扎根土壤,提供遮阳通风采光的室内外过渡空间,成为开放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典范。


建筑空间的三维交错

文化新馆的六栋建筑分别以独特的建筑形式, 连接地面对内穿廊与对外城市大街,以及绿色平台的自然草地。建筑配置各自利用挑空组织功能流线连接上下空间,串联形成三维交错的竖向空间体系:

-大小剧院:建筑以长形延展的量体,切割组合形成独特的岩块造型;大剧院以动态的大小连续空间的转换,形成岩洞般神秘光线的变化空间形式;设计巧妙利用紧凑的竖向与长条形式安排服务设施,降低舞台量体并提供联系城市巷道;大表演厅与实验剧场底层连接,公享聚会大厅与后台的服务设备与舞台设施。

-艺术展览:建筑以轻微曲折的造型面对城市,利用转折中介空间,联系左右大小功能展厅,并协调上下楼层流线; 大小展厅的两侧利用几何斜角的服务空间,结合墙体结构提供支撑,形成大跨距展览空间和下层多功能讲厅,提供开敞弹性的展示需求与舒适的自然光线。

-图书培训:呼应展览的曲折造型,建筑空间竖向发展成为群落俯览河景的山体。建筑下半部利用层层上升的图书空间,组织下层的大厅对外功能;通透的室内空间与河岸的生态景观互动对话;建筑上半部空间横向联系绿色平台,竖向中庭串联大小不同的培训教室:音乐、戏剧和舞蹈。

-文创商业:文创与商业是文化新馆各种活动的触媒空间,除了文化产业与管理的基本功能,更是日常市民文化的休闲消费场所。 高低两栋建筑除带动绿台石庭的建筑对话,更经由挑空大堂和平台夹层串联空间联系功能。

绿色平台的生态景观

绿色平台在上层联接不同的石块建筑,提供高楼城市的绿洲景观。由下层院落升起的绿荫大树,与绿色平台的自然草地、灌木果树和湿地水体组成多元的生态系统,结合屋顶不同层高的花园平台,共同架构丰富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建筑与绿台结构策略

六栋建筑分别在周边的墙体形成结构体系与服务设施;承托六个柱状石块建筑之间大跨距三维夯架与绿色平台。配合建筑墙体发展的院落与天井带入光线雨水与自然,协调平台上下层之间的生态互动,也将身体与视觉经验延伸到高层。

整体建筑的程高策略

六栋单体建筑利用不同高程的竖向协调,形成横向剖面关系的空间串联:地面层的穿廊院落、地下五米高程的下沈院落,9米高程的夹层廊道、14米高程的绿色平台、24米高程的屋顶草地与户外演奏场、以及高层的屋顶花园,共同组成丰富的城市经验。

缝合城市开放建筑

文化新馆建筑群落缝合自然山水与城市肌理,组织巷道、河道与街道;建筑群落结合大尺度街廓,协调紧邻的交通枢纽、大型医院与城市更新,成为深圳北区和城市弹性成长,与自然生态永续共的新文化空间。




关于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于1992年注册于旧金山, 1994年成立于香港及台北。设计着重人本精神与生态地景,强调与城市空间及地域文化的整合。其设计多次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香港建筑师学会奖,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奖,香港绿色建筑奖, 日本Good Design 设计奖,台湾远东建筑奖,中国传媒建筑奖。


其主要作品包括台南艺术大学音乐系、台中921灾后小学重建、台北白沙湾旅客中心、香港岭南大学、理工大学社区学院、香港观塘公园展览亭、香港新界菜园村重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深圳市石厦小学、深圳市教科院附中、济源小有河会议中心及民宿酒店、松阳丽水学院,雅安天全一小, 吉安白塘及青原小学、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及综合楼、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松阳平田及界首村、北京什刹海四合院等。


作品参展包括2018及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4, 2005, 2007, 2011, 2012,2013,2016,2019年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




关于BBU




【2022 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展】 不仅仅是20位参展建筑师已建、在建、未建的作品展,更是20位老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展。


通过与各位参展建筑师的不同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经济飞速发展与变化的15年,也看到了不同喜好、不同选择下,20种不同却各自精彩的人生。


2022年3月11-13日,王维仁先生将携带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作品于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1楼进行展示。


20位参展建筑师将在2022年3月12日于展览现场进行沙龙对话交流




关于主办与策展


主办单位


策展单位






【阿尔法建筑大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

2022年,大会以“X并生”为主题,从疫情、环境、人口、土地、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并生发展的视角,3 月11~13日在广州南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涵盖全球建筑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


合作机构:


关键词:
展会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内容:建筑展建筑设计展 时间:2022.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