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PRO
【幕墙PRO】,寓意RPOFESSION(专业)、PROGRESS(进步),是WINDOOR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特别设立的专题板块,每年甄选具有先锋理念、节能特性和创新价值的建筑表皮项目进行分享与展示,推动新设计、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助力青年幕墙设计师成长,为建筑外立面的创作边界提供更多可能。
▲ 扫码申请2026演讲资格
本期分享嘉宾
蔡一栋
上海熙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合伙人、执行董事
“作为幕墙顾问,我的工作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建筑语言的翻译者'”
▲点击观看现场影像
当 1971 年的水泥窑火在 2013年熄灭时,没人想到,这片耸立着烟囱与筒仓的半岛,会在十四年后成为建筑师的角斗场 —— 或者说,交响乐厅。张江之尚,这个脱胎于上海张江水泥厂的城市更新项目,正用近 20 万平方米的幕墙,书写着工业遗产的新生密码。
▲上海张江水泥厂_原貌
从水泥窑到建筑实验室:
一场跨越半世纪的转身
1971 年,川沙冶炼厂的成立为这片土地刻下工业基因;1990 年,更名为上海浦东水泥厂的它,产能一度占上海 20%,水泥通过川洋河的船运,浇筑着上海的天际线。
2013 年最后一炉水泥熄火后,老厂谢幕,厂区归于静寂。历经十年讨论,上海市政府决定以 “保护性更新” 唤醒这片三面环水的半岛 —— 如今这里已变身芯片、生物制药企业聚集地,遍布 CBD 与企业总部。
30 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被拆分为八个地块,散落成一群 “小建筑”,表面系数 0.66 的背后,是对工业肌理的尊重:不追求大体量压迫感,让每栋建筑都带着老水泥厂的记忆碎片 —— 斑驳的路牌、工人饭票、泛黄的奖状、设备铭牌,这些时光的碎片,都成了设计的灵感锚点。
▲上海张江水泥厂_改造效果图
三大原则:
让历史不只是背景板
“保护性更新”的核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保留原生产厂房流线:让曾经水泥的生产流程以新的方式得以呈现,比如将老建筑的结构、管道、运输轨道等元素融入新的空间设计。再现关键工业设施: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水泥筒仓、输送带甚至厂区的老路牌,都被巧妙地融入新建筑,成为独特的空间语言。
新旧融合,焕新升级: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让保留与创新并存,让这里既有工业遗存的厚重感,又具备现代城市的活力。
▲项目规划
幕墙的七十二变:
每个建筑师都有专属答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甲方邀请了世界级建筑师团队加盟:清水混凝土大师安藤忠雄、用曲线挑战建筑规则的马岩松,同济八骏的领军人物,擅长现代工业美学的雅克等建筑师带着各自的 "乐器" 进场,幕墙顾问的任务就是让这些 "乐器" 奏出和谐的乐章。
▲参与建筑师
A 地块
建筑师:姜平
A 地块是一栋全新的高层研发办公楼,为三栋限高 80 米的企业总部办公楼,高宽比扁胖却暗藏巧思。
姜平以 “理性、秩序、逻辑” 为核,追求现代感与工业记忆的融合:立面大量采用通透玻璃和竖向陶板, 垂直线条的幕墙让建筑显得高耸挺拔,强化了建筑的力度感,陶板的波浪造型,呼应曾经林立于此的筒仓轮廓,粗旷的历史如今又显得如此细腻;立面上刻上凹槽,优化了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也可以让开窗不那么明显。
建筑首层退后、架空,高区有错落的露台,创造了开放、共享的社交空间,呼应了现代城市对公共场所的需求。
▲幕墙设计
B&C 地块
建筑师:安藤忠雄
B、C 地块是项目中最具标志性的工业遗存之一。安藤忠雄在该地块设计的十联筒,以其擅长的清水混凝土打造,虽为新建却还原历史筒仓样貌,轻薄人行桥、大面积水域及标志性绿色苹果是其设计印记。
十连筒内部藏着惊喜:首层 5 个相连的筒外侧加玻璃圆筒,形成花瓣状大堂;二三层 10 个筒切割后成为互通展厅,中间的公共区域天然适配艺术馆布展需求,让人感叹 “历史筒仓生而为展览”。
▲新建的十联筒
更惊艳的是八连筒的 “斜切一刀”—— 如同南非开普敦筒仓酒店的大胆手法,倾斜的玻璃采光顶为原本阴暗的筒仓注入自然光,使其变身艺术剧场。老结构外层保留原始肌理,内侧新筑清水混凝土,中间夹保温层,隐藏的钢框结构则支撑起大面积玻璃,幕墙成为连接新旧时光的黏合剂。
▲改造的八联筒
D 地块
建筑师:马岩松
D 地块是马岩松团队设计的“万米仓”(长约 300 米),原为厂区最大联合仓库,靠河道的皮带廊曾见证原料船运的繁忙。建筑师充分利用仓库的宏大尺度,移除了原有封闭屋顶,保留南北两侧的墙面,形成横向贯通的巨大空间,西侧是主入口,采用高度通透的单层索网玻璃幕墙,顶部加建了一座形似飞船的悬浮屋顶结构,展现出充满想象力的宏大叙事。
老结构承载力不足,内侧新增钢结构支撑屋顶,新老之间的透明玻璃窗需同时应对位移、防水与保温。
幕墙设计难点重重:新老结构变形吸收、索网对杆件与玻璃的极致要求、室内外贯通的吊顶与屋面(马岩松对材料的苛求 “逼疯供应商”),叠加后更引发 “造价博弈”。
内部 “天梯” 与屋顶相接的 “虫洞”,是双曲造型的挑战,最终动用不锈钢雕塑手法实现,科技感十足。
▲D地块效果图
E 地块
建筑师:柳亦春
E地块由柳亦春操刀,几栋多层的科研办公楼,与周围绿化和水景融为一体,营造出花园式科研社区的氛围。
▲E地块效果图
建筑立面采用了仿古铜色做旧处理的铝合金板、玻璃幕墙和水平悬挑遮阳板和装饰杆,立面层次丰富,恬静而细腻,富有文化气息。
最动人的是屋面花园设计:幕墙向上延伸形成 “盖子”,向内探出风雨廊 —— 想象在此端着咖啡,坐在板凳上看人流与景观,日式的静谧感油然而生。
▲屋面花园设计
F地块
建筑师:刘宇扬、庄慎、王朔
F地块包括六栋办公楼,分别由刘宇扬、庄慎和王朔操刀。
刘宇扬负责 F1、F4 栋办公建筑,立面表达朴素,以悬挑装饰遮阳板、渐变退层露台柔化建筑体量,使其更显灵动飘逸。外墙采用外倾超白玻璃幕墙,层间由幕墙自身制作钢结构悬挑,外侧龙骨为铝合金结构,穿孔板亦用铝合金打造造型,搭配铝合金窗框、银锌压锁钢格等元素。
▲F1、F4地块效果图及幕墙设计
庄慎设计的 F2、F5 栋,以方格子为主要手法,其中一栋楼在立面上凿开了裂缝,形成露台。
▲F2地块效果图
▲F5地块效果图
玻璃窗户在四周的铝合金装饰边框产生通风口,玻璃则用夹板居中固定,纤细的精制钢龙骨后退,大大提高了玻璃的通透度。
▲幕墙设计
王朔设计的 F3、F6 栋,以极简的方式展现出建筑的结构逻辑,并以清晰的网格体系呈现,强调体量的稳重感,同时通过局部的镂空和错层设计,打破了传统办公建筑的单一性。
▲F3、F6地块效果图
值得一提的是,F地块所有大楼的外立面或多或少采用UHPC面板,呼应了水泥厂生产水泥的历史。
G1-G4 地块
建筑师:张斌
张斌在 G 地块以“新建、重塑、更新”三种策略并行,展现了多层次的建筑语言。从现代化办公到文化空间,每一座建筑都呼应着场地的历史,同时赋予其新的活力。
▲G1-G4 地块效果图
尤其是尾窑的设计,它不仅作为历史的象征,更融入了移动舞台和瞭望塔功能,使其成为区域内的视觉焦点。
建筑表皮采用轻盈的穿孔金属,结合通透玻璃,强化了工业遗存的当代转译。
▲幕墙细节
G5-G6 地块
建筑师:刘珩
G5、G6地块由刘珩设计,其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建筑外部的楼梯系统。金属穿孔网板包裹的旋转楼梯不仅是一种功能性的交通流线,更是立面的一部分,使建筑在光影的变化下呈现出极具动态感的立面效果。
▲G5-G6地块效果图
H 地块
建筑师:雅克・费尔叶(Jacques Ferrier)
H地块由法国建筑师雅克·菲尔叶(Jacques Ferrier)设计,虽然这两栋建筑在外形上近乎对称,但其立面表达却截然不同。
临水岸的建筑采用了金色铝合金格栅幕墙,圆弧的转角,强调光影的细腻变化,而近园区侧的建筑则运用了白色外墙金属,直角转角展现出极致的简洁与克制。
▲H地块效果图
不只是幕墙,
是工业记忆的延续
张江之尚不仅是工业遗产的重塑,更是城市更新的典范。这里的幕墙从来不是冰冷的表皮,而是带着温度的叙事者:它记得 1971 年工人饭票上的字迹,记得 2013 年最后一炉水泥的余温。
当最后一块玻璃幕墙安装完毕,这场工业遗存的重生大戏,才算真正拉开帷幕。
▲项目建设工地全貌及BIM
WINDOOR 2026
抢占市场先机
WINDOOR第32届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 正式定档于3月11-13日在广州举办,展会覆盖建筑外立面全产业链新产品。同期举办 阿尔法建筑大会,每年邀请行业大咖分享建筑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集中呈现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复杂建筑技术与实践经验,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品质提升,创新升级。
第32届WINDOOR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
展期:2026年3月11日-13日
地点:广州 · 保利世贸博览馆
同期活动:阿尔法建筑大会
WINDOOR 2026 展位申请通道已开放,扫码持续关注展位规划、专题论坛与品牌合作权益开放动态。
📱【添加顾问微信】
快速获取参展方案
🔗 点击申请展位
👉 咨询热线:400‑860‑7808
👉 大会官网:www.windoorexpo.com
「WINDOOR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每年3月于广州举办,专注发布门窗幕墙全产业链新设计、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是涵盖建筑外表皮领域解决方案的10万+㎡大型展览,同期举办阿尔法建筑大会,邀请全球甲方、建筑师、幕墙设计师、门窗行业领军人物分享热门专业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