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O Projects 10 x 10


2025NEO Projects 10 x 10,通过寻找10个有温度的项目来结识10位(组)NEO。NEO定义为具有前瞻性的先锋建筑师,他们在积极拥抱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空间。

▲ 扫码申请2026演讲资格
本期分享嘉宾


谢锦荣 Kenneth Tse

建筑师
什么是“有温度的建筑”?
“在给有温度的建筑下定义之前,先谈谈日常生活和建筑的关系。日常生活不外乎是工作、休息、买菜煮饭、和朋友聚会、与邻居闲聊、享受阳光、空气、树木、宁静和热闹等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片段,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件,却能够日复日的出现,带给我们温暖感。建筑若果能够鼓励和乘载这些生活日常的片段,对我来说,便是有温度的建筑。”
▲点击观看影像
周末的蓝屋空地,老街坊攥着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和邻居絮叨这周的生活;孩子们趴在连桥栏杆上,指着屋顶的旧烟囱追问过往;白色墙面上正投射着老港片的画面,中秋刚过的月光似乎还粘在砖缝里 —— 这不是博物馆精心复刻的 “怀旧场景”,而是蓝屋居民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
1922 年至今,这座从 “华佗庙” 演变而来的唐楼群,没有在湾仔的士绅化浪潮里消失,反而以 “留屋留人” 的设计哲学,成为城市保育史上一个 “有心跳” 的范本。

▲“蓝屋”现貌
历史肌理:蓝屋不只是建筑,是 “活着的记忆载体”


蓝屋的故事,从来不是从 “蓝色外墙” 开始的。它最初是为街坊赠医施药的 “华佗医院”,因供奉华佗先师,被老辈人亲切称为 “华佗庙”。1922 年落成时,这座唐楼就带着 “多元共生” 的基因:黄飞鸿徒弟的后人在此经营跌打医馆,“镜涵义学”与“一中书院”(二战前湾仔唯一可学英文的书院)在此启蒙街坊子弟,楼下是酒铺、小卖部的 “前铺后居”,楼上是八到十户挤在板间房里的 “三代同堂”。
▲1960年“蓝屋”周边环境
50、60 年代的蓝屋,是香港草根生活的缩影:一张双层床要住下一家四口,粗糙的墙壁上贴满孩子的奖状,门铃与防盗眼见证着每日的邻里往来。对在这里生活了几代的居民而言,蓝屋不是 “待拆的旧建筑”,而是 “爷爷的脚步声、儿子的哭声、孙辈的笑声” 都嵌在砖缝里的家。当拆迁的消息传来,“保住蓝屋” 不仅是保护一栋建筑,更是守住一群人的情感锚点。

▲复修前的“蓝屋”生活环境
设计双轨:复修“旧的温度”,干预“新的联结”


蓝屋的复修,没有走 “推倒重建”或“冻结式保护”的老路,而是以“复修 + 干预”的双轨设计,让“旧记忆”与“新生活”共生。用项目团队的话说:“我们的使命是‘留屋留人’,成果是‘复修建筑,更复修社区’。”
“复修” 的核心,是留住居民的 “情感符号”。在早期工作坊里,街坊们反复提及的花地砖、陪伴近 20 年的两棵大树、吱呀作响的旧门铃、布满划痕的防盗眼,甚至那面承载了岁月痕迹的粗糙墙壁,都被纳入修复清单。团队没有用崭新的建材 “替换” 旧物,而是用细工修缮破损的砖面,重新校准门铃的声响 —— 因为这些不是 “破旧的部件”,而是居民 “能摸到的回忆”。就连唐楼群的原始外壳,也被完整保留,拒绝为新设施牺牲历史的肌理。

▲复修保留的大树
“干预” 则是为了填补社区的 “功能空白”。设计团队没有凭空创造,而是顺着居民的需求生长:拆除无用的板间房,为每户增设小型厨房与浴室,让曾经“抢厕所”的日子成为过去;将围了几十年的铁丝网空地改造成公共花园,架起连接蓝、黄、橙三座唐楼的连桥与电梯 —— 这条连桥不仅解决了 “上下楼难”,更成了居民口中的 “活动性教学场”:站在桥上能看见老烟囱与瓦面顶,有人第一次触碰到树顶的叶子,有人隔着楼层与邻居打招呼。


▲增设的独立浴室
新旧的融合在此变得柔软:400 尺的开放式工作室取代了 100 尺的逼仄空间,层高的优势让阳光洒满房间;模仿旧唐楼高度的白色墙,既是对 “50 年代拆楼空地” 的纪念,又成了露天电影、中秋赏月的 “社区屏幕”。就像一本被不断续写的日记本,旧的页脚留着痕迹,新的文字又添了温度。
空间革命:从 “孤立板间房” 到 “社区聚场”


蓝屋最动人的改变,不是硬件的升级,而是 “空间关系” 的重构。复修前,蓝、黄、橙三座唐楼 “背对背” 而立,居民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空间,“住了十几年不认识邻居” 是常态。而现在,一个共用花园、一条连桥、一面白墙,彻底打破了这种孤立。

▲复修前围蔽的公共空间
连桥成了 “意外的社交场”:以前要爬几层楼梯才能见面的街坊,现在在桥上擦肩而过,会停下来聊两句 “今天买了什么菜”;孩子们在桥上追跑,大人在旁边看着,顺便约好周末一起烧烤。有人说 “争执是多了点,比如抢地方晒衣服”,但更多的是 “磨合后的亲近”—— 毕竟,“能看见邻居的窗户,总比关着门各自生活好”。


▲把几栋唐楼连在一起的连接桥
楼下的空地则成了 “社区的心脏”:2007 年开始的中秋节活动,让街坊们第一次带着月饼下楼赏月;周末的垃圾分类行动,不是 “任务” 而是 “聚会”—— 老街坊会分享 “这周学会了分厨余”,年轻人会教长辈用分类 APP,这种 “一起做事” 的互动,让 “社区” 从一个抽象的词,变成了 “能摸到的温暖”。



▲公共空间成为街坊聚脚的小公园
超越建筑:一场由公民力量书写的保育范本


蓝屋的成功,从来不是 “建筑师的独角戏”,而是一场由居民、社工、建筑师、保育专家共同发起的“公民行动”。在湾仔被商业重建浪潮裹挟的年代,这座唐楼群曾面临 “拆除” 的命运,是街坊们一次次发声,社工们奔走协调,建筑师们选择 “蹲下来听居民说话”,才让它得以留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最高荣誉的卓越奖项给蓝屋建筑群的复修活化项目的评语所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公民力量成果。在急速都市化,物业经济挂帅的巨大压力下,我们保护了本土被边缘化的文化遗产,确值得其他城市化地区借镜。”
蓝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 “建筑保育” 本身 —— 它证明,城市更新不必以 “牺牲居民” 为代价,历史传承也不必与 “现代生活” 割裂。当一栋建筑能留住“人的味道”,当社区能让“回忆生长”,它就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能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 “容器”。
谢锦荣 Kenneth Tse
邮箱:ktse1017@gmail.com
微信:
阿尔法建筑大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 正式定档于2026年3月11-13日在广州举办,每年邀请行业大咖分享建筑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集中呈现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复杂建筑技术与实践经验,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品质提升,创新升级。同期举办【WINDOOR第32届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展会覆盖建筑外立面全产业链新产品。
阿尔法建筑大会
时间:2026年3月11-13日
大会地点:广州 · 保利世贸博览馆
同期展览:WINDOOR第32届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
2026【阿尔法建筑大会】展位申请通道已开放,扫码持续关注展位规划、专题论坛与品牌合作权益开放动态。
📱【添加顾问微信】
快速获取参展方案

🔗 点击申请展位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建筑师、幕墙设计师、创新材料企业来到这里分享全球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期待你能看见思想的碰撞,你能拥有动容的时刻,你能享受老友的欢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