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06
2022BBU对话嘉宾
刘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
主持建筑师、创建人
黄金年龄的十五年
15年(2006-2021)时间,如果请您每一年梳理一件您做过的,对您来说很重要,很了不起的事情,加起来都有15件。采访时间有限,我想请您在这15件事情中,挑选3件事情与我们分享
刘:首先应该是从南沙搬到深圳,实际上也是从甲方建筑师变成独立建筑师,这是第一个身份转变;第二个身份的转变,是我在美国哈佛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加强了学术性,我不再完全是一个实践型的建筑师;第三个身份的转变是我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大湾区的居民,我愿意在这个大区域里面尝试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事情。
您现在回过头看15年时间,您有哪些改变?哪些没有改变?
刘:其实最大的变化就是搬来深圳。因为搬来深圳的这个举措,项目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要通过竞赛、通过很多的途径去争取,要平衡自己想要做的一些建筑的设计质量和方向。实际上,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商业型的建筑师。我在设计理念上会比较坚持,和我们价值观相匹配的甲方会愿意提供项目与我们合作。
我还是会从城市设计出发去考虑建筑的公共性,这是我们特别专注的部分,这种公共性是不能够牺牲的。
关于设计
作为建筑师,我猜测这15年是您人生中非常重要阶段。是否有一个时刻,您突然顿悟设计的本质?突然感觉做设计如鱼得水,豁然开朗?
刘: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关键词构筑了我的新阶段。
我们会通过城市设计的竞赛去了解社会、了解城市真正的问题、了解人的诉求,然后再了解我们的建筑如何去回应这些问题和诉求。
其实再小的建筑在城市里面,都要满足很多诉求。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能够转换各方面的诉求。最后还是要成为在美学意义上、或者说在建筑本体上成立的一个作品。
您如何看待日趋完善的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未来设计领域的应用。AI真的会有一天取代建筑师吗?
刘:我觉得人工智能跟人的基本区别在于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人有情感,并且会带来很多变数,但这也是人类的魅力所在。如果能够善用人工智能,拟补人类的某些短板,我觉得是可以发挥很多作用的。若是把它很盲目地扩大到无所不能、比人类更优越,这点我是非常不赞同的。
设计的反思
听听您个人对这15年(2006-2021)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看法与反思。
刘:社会进步的关键还是在于一种反思,然后去改变一些东西。对比这十五年前后,我觉得自己是有退步的,中国建筑师做的东西很多,相当于西方一百五十多年的总和,可能更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人类的文明或者说建筑的文明带来什么了吗?其实没有,因为话语权还是在西方,并没有回应一些根本的问题,我觉得这才是痛处。一个和谐的社会,批评的声音永远是平衡社会的力量。是让人类在往前走时,始终存有一种危机意识,并不断尝试用一种最适合的方式或共同体的方式去改变,我觉得当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在是太少了。
关于两次BBU参展作品
给您回看15年前(2006年)您参展BBU的作品,有什么需要说的吗?
刘:十五年前设计的香港科技大学南沙霍英东研究生院,最后没有按照我们的方案来建,是比较遗憾的。那时候我们的观念是“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城市”,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日常生活组织在一起,我们把很多关于校园的理想都放在了这个项目里。“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概念,我们还一直在延续,基于这个理念,可能我们的建筑表现会更加观念化、更加艺术化。
经过15年的历练(修炼),您找到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调节自己状态的方式吗?
刘:我其实想通了一件事,当建筑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就会把建筑看得很坦然。当你追求一种思想的聚焦或者更加“sharpening” 的时候,你会把自己的建筑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去不断的磨练。这个时候就回归到个人与建筑、个人与生活之间的这种关系,取得另外一种和谐。
我觉得让自己的思想始终都维持一种敏锐度,对生活、对周边环境始终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好奇心是能够让人永远都年轻的,如果你对很多的事情保持好奇,想不通的时候就会去追究,这种过程总是让你很年轻。
关于旅行
我认识很多建筑师,基本没遇到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旅行的,您是如何评价旅行对您的意义?
刘:实际上旅行和我们对建筑的认知过程完全是合为一体的。建筑师的工作要靠观念、靠想象,然后靠眼睛、靠手,需要很多感官上的技能,而旅行就是一种跨文化的吸收,对建筑创作会受到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在很多意义上,也是一种人文的创作过程。所以旅行就是营养,和阅读是一样的,只不过旅行更加直观,会有时间性和对距离的体验感。这种大脑经历的投射,可能不会马上有结果,但是我们会享受这种过程,慢慢地会潜移默化,最后会落到你的眼和手的创作里面。我是反思以后得出的结论,我本能地喜欢旅行,也正因为旅行让我坚定了作为建筑师的理想,这种热情也从未褪色。
能分享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吗?
刘: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和建筑令我非常震撼,例如佛罗伦萨,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你看到城市里的每一个事物,小到一座雕塑、一个水井,大到一座桥,或者是组群的建筑,你会发现所有的比例在各方面都很美,没有一丝缺陷。文艺复兴时期能够达到的那种高度,我觉得已经无法超越了。但是你再反过来想,它俨然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能够产生,而人类还是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地面对挑战。每个时期的建筑高度又在哪里?这也是一个反思。
关于兴趣
在您的兴趣爱好里,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刘:过去会练习击剑,近两年因为疫情,我就选择跑步。现在坚持了一年多快两年,身体状态变得更好了。我觉得挺享受,戴着耳机也可以听下英文,听一些书。夜深人静时跑反而更好,也可以把一天的经历想一想。
面对未来
现在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国际局势的变动都很难预测未来的世界会怎样。面对未来,您会焦虑吗?
刘:从大的物种角度来考虑,人类是否有未来?或者说是否会消失?我觉得即使消失,可能也只是大宇宙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也没有必要太过执着于人类一定不能灭绝,从这一点来说是比较悲观的。
但作为建筑师,不乐观就没有创作欲。建筑本来就是从无到有的事情,如果没有非常清晰的观念和乐观主义的支持,你没办法创作一些优秀的、或者能够提升人的境界的一种空间。从这点来说,必须要乐观。
一种假设
假如给您足够的时间重新选择职业,您会怎样选择?
刘:我还会选建筑,这个倒不会改变,因为我觉得建筑太好玩了。但是如果再给我同样的时间的话,我应该会去重新考虑时间比例的分配,但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生活。不论是花时间在建筑创作、亦或是生活上面,最终学会融会贯通,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关于BBU
2006年,有29位建筑师参加首届BBU展
2022年,我们再次以BBU为主题邀请他们参展
他们中
有人去世、有人退休、有人移民、有人转行……
仍有20位当年的参展建筑师参展
2022年,阿尔法建筑大会重启BBU
它不仅仅是建筑师已建、在建、未建的作品展
更是建筑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展
让每一位建筑师用作品述说自己的故事
申请参加BBU
以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三种状态作品对话自己与未来
BBU项目负责人
黄女士133-8009-3357
【阿尔法建筑大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