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剑雄:注重建筑本体的逻辑关系


人物· 16

2022BBU对话嘉宾


冼剑雄

XAA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从本体论来说建筑应该是什么?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追求美感的形态形式,

更是一种由内而外,从大到小,

注重功能和内外空间渗透的逻辑关系。





黄金年龄的十五年



15年(2006-2021)时间,如果请您每一年梳理一件您做过的,对您来说很重要,很了不起的事情,加起来都有15件。采访时间有限,我想请您在这15件事情中,挑选3件事情与我们分享


第一件事应该是2011年重新装修房子,然后真正去登记结婚。第二年就有了天天(女儿出生),这是第二件事,平常朋友圈也没什么好晒的,所以晒天天比较多一点,我觉得她就是我曾经想象过想要的小女孩形象,因为我觉得小女孩她应该活泼调皮、聪明伶俐,我觉得非常幸运,她的一些喜好其实跟我小时候都挺像的。


像书法、画画,她特别喜欢画画,书法她是当功课一样去做,不过我觉得她还是有这个天分,我是没有教过她的,别人以为很想培养她写字画画,老爸是很难教女儿的,是有时候就特急,说得严重的时候自己也后悔,弄不好大家感情也不好,所以最好还是让老师去教。



第三件事是2011年又成立了XAA事务所。这个也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可能做瀚华未必是我最终的理想,还是做多一个更专业一点的事务所。当时瀚华有好几百人了,很多的项目,养这么多的团队,还是要有一定的项目量,那时候也是房地产比较热的时候,所以都是在赶项目,觉得做下去意义不大了。那时候想成立一个更专业的事务所,或者做的专业性的追求更高一点的团队。


事务所也是基于原来我的工作室这些团队转变过去的,我自己带的团队觉得最好能控制在10来个人左右,毕竟那时候房地产虽然有落有起,但是总量还是很大的,但是变成还是跟想象中不太一样,总的来说还是跟当年瀚华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在一些最喜欢的项目或者是重点的项目上的投入会比以前多一点,对外应酬的这种事项,自己也会减少一点时间,多一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三件事我觉得可能是这15年最重要的,也是影响自己生活工作最大的,也包括思想的变化,也包含在里边。





关于设计



作为建筑师,我猜测这15年是您人生中非常重要阶段。是否有一个时刻,您突然顿悟设计的本质?突然感觉做设计如鱼得水,豁然开朗?


我觉得可能不是一次,它会有一定机率,比如说10个项目里边会有两三个有这种灵感突发,我觉得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突然在这个时刻,又悟到一些东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磨练、思考、甚至碰壁,又有一个循环性的提高。


我印象中15年前,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灵感也是突发,也是喝了酒,在家里想方案,突然想到关联这种舱体的想法。但是我觉得不可能是突然一天有个变化,它肯定是循序渐进,不断循环的,经常会隔一段时间突然也有好的想法,然后再把以前的一些设计的思绪或者是方法,再重新把它整理一下,然后慢慢变成自己的设计思想。





建筑师是一个需要多年经验积累,需要非常跨界滋养与磨练的职业。到了您现在的年纪,您是否有了更为自信的设计理论、思维、策略支持您做设计呢?


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也不觉得是突然有的,首先建筑师牵涉面很广,包括你的阅历,你的生活经历,你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艺术等等各方面理解,肯定是经验越多的时候,可能会形成的思想会更完备一点。


所以形成一个思想是一个过程,就算15年前我觉得也是有这个思想,只不过它可能不太成熟,基本上我自己翻阅以前的一些设计,甚至大学那时候的设计,都会发现有一些共通。


学建筑设计专业的时候,当年可能会受西方的现代主义的这种建筑教育或者思想的影响比较多,基本上几位现代大师柯布西耶、密斯等等这些都会受很多的影响,一直到出来工作都没有放弃,有时候会摇摆是什么原因?


因为中国的国情早20年或者10多年前,大家还是一个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包括审美、经济基础、各个方面整个产业,所以变成左右摇摆,大家一会儿又追求这种风格,过一会又追求另外一种风格,其实这个过程我觉得有10来年,甚至不止,但是也不等于以前就等于白干,因为你还在积累着,在思考,慢慢用你的想法,用你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慢慢积累的。


像1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我们投标的广东画院等等,其实我还是比较注重建筑本体的这种逻辑关系。从方法论来讲是逻辑关系,如果从本体论来说建筑应该是什么?它不光是一个形状形态好不好看的问题,它把功能、内部的空间、外部的呈现,全都是从内到外、从大到小一直贯穿了这样逻辑。


所以从建筑师设计来说,我从来不会说因为一个形态,或者一个透视的角度,去把建筑设计成这样,对一个建筑理解应该更广、更全一点,包括外在的、内在的、功能的、逻辑的,甚至经济、人文、科技各方面都要结合在一起。





您如何看待日趋完善的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未来设计领域的应用。AI真的会有一天取代建筑师吗?


我是比较关注一些科技产品,包括人工智能AI这方面。我平常晚上回家基本上不看专业的资讯,基本上大半的时间就是在研究现代的科技产品,AI我认为它只是一个手段,将来真的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常态的现象,可能它跟人的关系、矛盾是最重要的。


但是目前来说 AI还是一个手段,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目前它还属于低级的一个阶段,它只能够说代替了一些比较机械的,容易去受规则的影响下的一些活动。


但是建筑毕竟有很强的个性,很强的人文性,这些东西是很主观的,我觉得将来10年、20年都未必能够取代的。产生感情这个事现在它做不到,万一它真正产生感情的时候,这个社会甚至是伦理各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冲击。


所以为什么现在AI发展要制定一些制度,但是我觉得不光是AI,就算是制图的科技等等肯定会很快发展,所以建筑师不应该花很多时间,顾着一些基础的东西,应该要把你的设计思想整理出来,区别于不同的建筑风格。


很多大师为什么他不一样?细到一些比例尺度、构成关系不一样,这个决定出品的建筑设计是不一样的,就算是设计大师柯布西耶跟路易斯.康那就完全不一样,但是有一些角度去看,有些问题是共通的,造成这种差异是人文、喜好、社会阅历各方面积累下来,审美价值观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思路方法就是不同,出来的设计就是不一样。





设计的反思


听听您个人对这15年(2006-2021)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看法与反思。您可以选择一两个切入点展开……


就像小孩子的画画,他这个年纪画的就是这样的画,等他再大一点画的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画,你很难说在15年前要求中国的建筑设计界能达到现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可能是变好了,也可能变更糟,一个事情的结果肯定是跟他背后这种背景关系是有关的。


所以我不认为当年有些现象是错的或者对的,因为它可能就是很客观的存在。


包括我在审视20多年前自己做的设计,有些为什么这么幼稚,为什么要做成这样?为什么要听甲方指着要做成这样的一种结果?我想想我觉得没办法,你让我再重新活一遍,那时候可能也还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我没有必要说反思,但是之前的 15年跟之后的15年,肯定有很大的差异,我觉得一方面整个行业已经走过了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将来可能很多的建筑,包括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都不太一样了。


另外一方面一个建筑事业经过10多年,他慢慢可能想法会相对更成熟了,可能整个生活的状态也不太一样。就我像50多岁,我不可能像30多岁有充沛的精力去熬夜去拼,可能就会带来另外一种工作的状态。所以这个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说年轻的时候犯了错,现在好像后悔,以后不犯,以后你也没机会犯这种错了。





关于兴趣爱好


在您的兴趣爱好里,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喝酒不能是最喜欢的爱好,喝酒是为了去营造一种氛围,包括情绪各方面,跟平常正常状态下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朋友聊天,比如说艺术创作,不光写字,就写篇文章,可能喝点酒出来的结果都不太一样,它只是一个手段,不是说我就想喝这个味道,只是想喝完以后那种状态。


其实大学那时候大家都喝酒了,只不过是出来搞公司以后可能喝的会更多一点,当然也有一些时候是要应酬,其实现在应酬比较少一点,但更多是自己喜欢喝,在办公室大概4点之后就会倒一些威士忌、红酒自己喝一喝,然后想想方案,有时候同事讨论方案,如果他们不用开车,可以喝点的话,喝点酒聊起来会更投机一点。


反正有很多人批评我喝太多了,我觉得要看人的体质,正常的每天喝一点,这也没什么害处,可能对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不仅是效率,可能会突然有个灵感来,可能就要多谢这杯酒。


我认为喝酒不能说是爱好,应该说嗜好,只要你不要真的上瘾,唱歌也是因为喝了酒才唱,写字不是因为喝了酒才写,只是说喝了酒之后,可能写的状态放的更开一点,有时候画画喝完酒就放得开一点,但是喝完酒以后可能画不细,当然画画不一定画细,我觉得画出了氛围、画出感觉就好了。





关于旅行


我好像还没有见过不热爱旅行的建筑师。

您是如何评价旅行对您的意义?


我就是不喜欢旅行的建筑师。不能说不喜欢,但是不能够说喜欢,那算不算不喜欢呢?


这也开个玩笑了,这个也是对比之下,我是这批你认识的建筑师里边,可能是最没那么喜欢旅行的,我觉得可能这样说,这10多年,这也是2000年出来搞公司之后,没有这么多时间腾出来去旅行,也不能说都没有,我们公司工作室,包括事务所,每年都有一次出国旅行考察,大概一个礼拜到10天左右,那时候我基本上也是每年都会出去一趟,像度假式的这种比较少,后来有了女儿之后比较多一点,有时候她很喜欢住酒店,短途的、远途的、出国的都有,但是自己不是很有这种愿望。


比如柯布西耶有些作品现场看跟看图片确实是不一样,很多大师的都是,我刚刚说我不喜欢(旅行),不等于我没去,其实我去得也蛮多的,以前每年都会出国去看,甚至90年代的时候可能一年都去好多次,也算是比较早出去看过这些。


我当时去看建筑的时候,我是量尺寸的,我经常跟同事说你看一个建筑,你可能看图片也可以到现场的时候更多是直觉感受,你判断它的这些虚实尺度的关系,一个台阶或者这个线条,远看是条线条,近看量一下是10公分还是8公分,要培养这种尺度感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出去看,可能别人就拍个照,我会留意到它那个尺度是多少,甚至我比如我站了20米、15米去判断它的尺寸是多少,然后就走进去看尺量一下,这种感知的误差,慢慢会纠正你对一个建筑的这种尺度的感觉,因为建筑其实我看图片,像朗香教堂肯定知道它那种精神性,但它是怎么做出来,比如说我去赖特的流水别墅看,那个层高就是很矮的,感受其实它是这个东西可能看比例是没有问题,尺度是另外一个问题,就看这些我觉得还是值。


但是如果说只是一个设计的思想,不一定要每个建筑都看完,反而是你的理解会更重要一点。


我的意思不是反对大家,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看这些好的建筑,但是你说的是旅行,旅行可能跟这个专业还不完全一样,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或者状态的追求,我可能会更喜欢安静一点的这种生活方式。






一种假设



假如给您足够的时间重新选择职业,您会怎样选择?


以前问我这个问题可能会犹豫一下,我以前也问过自己,假设不做建筑设计,我选哪一个,我可能会学计算机或者做IT,也可能不会太差。



不过现在想想,反正都那么累,还不如选一个自己已经比较熟的行业,我觉得建筑还是可以,IT 它的这种节奏发展太快了,年轻还行,像我现在可能根本不敢想,雷军这种除外,雷军比我小一岁,他的搭档林斌也是我中学同学,我感觉他们那种节奏,其实比建筑设计这个行业还要更苦更累,我觉得还是做建筑设计还不错,因为它能够结合你的喜好,画画、写写字都很自然。


关于BBU


2006年,有29位建筑师参加首届BBU展

2022年,我们再次以BBU为主题邀请他们参展

他们中

有人去世、有人退休、有人移民、有人转行……

仍有20位当年的参展建筑师参展


2022年,阿尔法建筑大会重启BBU

它不仅仅是建筑师已建、在建、未建的作品展

更是建筑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展

让每一位建筑师用作品述说自己的故事



申请参加BBU


以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三种状态作品对话自己与未来



BBU项目负责人

黄女士133-8009-3357





【阿尔法建筑大会】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师;园林规划;
展会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内容:建筑展建筑设计展 时间:2022.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