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建筑可以完整地感受世界







我对这个世界很感兴趣,

我在想是不是有

一些更综合的工作,

可以更完整地理解

或者感受这个世界,

所以建筑

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李博

岚 · 建筑设计 

主持建筑师

阿尔法建筑大会
,赞1







01

什么原因选择成为建筑师

REASON

-

建筑可以完整地感受世界



 李博:


我小时候比较擅长的并不是设计的工作,而是数学,物理,计算机。高考的时候意识到,以后学的专业是这辈子要做的事情。当时的心态觉得所擅长的都比较抽象,因为对世界很感兴趣,就在想是不是有一些更综合的工作和日后去参与的事情,可以更完整地理解或者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建筑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02

关于家乡

HOMETOWN

-

在南方长大的北方人



 李博:


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北方人,广州是我的第一故乡。记忆比较丰富的是从小到大一共住过三种大院,小时候住在部队大院,是一种我们都可以想象的生活,周边都是兵哥哥和军人家庭。


后来因为爷爷的工作原因,搬到中山大学生活了几年,那又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虽然是在研究所里面,但也是在中大的校园范围之内,周边的生活人群变得不太一样,军人跟学术的人群不同,包括他们的生活,还有生活环境也是不一样。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我接触到多样的邻居,在越秀生活了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周边的市民都是非常“街坊”,整个在广州生长的经历,主要在这种不同环境中不断辗转。




03

成长历程中3件重要的事

STORY

-

地域差异的震撼



 李博:


第一件事:

在我大概不到10岁的时候第一次回到张家口老家,当时感觉与广州的差异巨大。因为广州还是一种湿漉漉的感觉,四季的树叶都是绿色的,空气永远是潮湿的,夏天还会有台风。当坐火车从北京一路往西走,会看到空气和环境颜色逐渐从蓝色变成黄色。


我们的土地、人的面貌和生活、身边的作物、生活的器具和建筑物都在发生变化,第一次去到这么远的地方,亲身体验到虽然是在同一片国土,但是每个地方的差异是超出了当时的想象,这种丰富性对我当时是很大的震撼。


第二件事:

出国进修前后在欧洲待了快10年,熟悉那里的一切,熟悉它的生活,它的工作人群产业和整个国家的文化,体会到整个地球上更大的丰富性。


第三件事:

另外一个是去摩洛哥旅行,是非洲发展的比较好的城市,比如说卡萨布兰卡已经很像欧洲,但风土差异性仍然是巨大的。作为建筑师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想到或是发明了某个东西新形式。但当去过足够多的地方,就会慢慢发现想要发明全新的东西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可能性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见识过而已。

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叫Peter M?rkli,他有个房子有个很特别的做法,把一面山墙直接整面涂成红色,这个做法在瑞士是挺特别的。但在非洲我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做法,卡萨布兰卡满街都是这样的房子,红色可能只是一个户间示意而已,表示未来会在那面墙上可能会加建一个靠着的房屋或者是别的原因?总之它不是一个刻意设计出来的,更像是一种规范要求。那这个涂红的做法大概率不是M?rkli老师发明的,而更可能是一个「转译的挪用」。


● 卡萨布兰卡红房子

非洲·摩洛哥



● Hohlstrasse Apartments Building

©Peter M?rkli 





04

国外的差异

DIFFERENCE

-

规范的市场



 李博:


(年轻建筑师的工作)不管在国内还是欧洲都是一样高强度,我们(刚毕业工作时做竞赛组的时候)每天也都得踩着23:30的末班火车回家,因为在瑞士叫出租车很贵。有一个差异是行业协会的存在和法律的严格执行,使得整个建筑行业在瑞士是比较健康的上下游关系。


(瑞士建筑师工作环境)它是按工作时间来计算,业主也可以不断地去修改方案,即使最终任务书推翻了或者土地拿不到了。只是在这样的条件变更下,建筑师的工作都能获得明确回报,不会被转嫁沉没成本。





05

关于设计的反思

RETHINK

-

物质的距离越来越远



 李博:


我们在国内接受的学院教育一直是以图纸为主,离建造其实距离非常远。三年前在广州美术学院带同学们做一个结构课、建造课。很有幸地邀请到了63层国金大厦当年的总结构师,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他是位充满热情的工程师,我们邀请他来教同学们一些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及他亲自和同学一起打地基、敲木桩、挖坑、浇混凝土,相信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


▲广美亭子

©郭靖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跟物质的距离是在拉远和异化的,我们对物质的感受是通过电子和数字的方式。建筑师成长的困局就在于我们的环境跟当年很不一样,这代建筑师已经跟建造的距离很远,甚至很多的偏见包括教学,把建筑当成了一个拗造型的工作。





06

AI在未来是否有可能

取代建筑设计师?

THINKING

-

行业的新机会和挑战



 李博:


首先我觉得大家口中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是过于随意的,比较多是在似懂非懂地谈论,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更多是一种文化性的想象。相较于冷战时期的那一波,这一波的人工智能)具体来说就是深度学习。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有一个共识是“replace the bullshit job”意思就是把那些烂活给取代掉。


所以 AI 部分地取代建筑师的那些不含创造成分的「体力活」是可期的我认为它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取代创造性的智力工作,意味着它同时也会是一轮「洗牌」和质问:我们所从事的「设计」工作到底有多少智力和创造的比例。


它在同时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07

关于作品

PROJECT

-

将边界作为回应



 李博:


去年有一个时间很短的项目,一开始觉得有点遗憾,只在城市里存在几个月就消失了。它落地得非常好,与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基本上是吻合的。对我们非常有意义的是第一次尝试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过的(艺术的)事情。它是在福田的一个白色庭院,在大中华楼后面,市民广场公园前面的一个入口。


● 「光之展亭」落地前

深圳·福田


当时策展人给到我们题目,城市艺术季设计一座展厅,展示5件玻璃艺术品,同时还有雕塑家苏畅创作的一座白色石膏雕塑。在我们一开始的草案里,顺着题目的惯性是把它作为一个「建筑物」去考虑的,但几轮草案觉得不是很满意。然后意识到围出广场的几排树木本来是作为边界的,我们树其实可以不是边界,不只是「环境」它也可以作为展品和主角,以此更好地回应展览的主题,「后自然的我们」。

最后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回应,艺术家的石膏雕塑是纯白的,我们再把建筑所有的可观测面做成白色。如此一来,绿从原本的「环境」摇身一变成为主角,成为一个展品,与其他的装置和艺术品在一起,被观众重新审视就这样,我们在福田区的中心CBD创造了一片纯白的花园。


当然,这个纯白是建筑的界面,它的重点其实是当你走进去的时候,看到这些原本非常日常、根本都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你会有一番全新的体会。


● 光之展亭建成后

深圳·福田


除了绿树,当我们被一堵3.2米高的墙环绕的时候,你就会注意到你头上那片蓝天,你会留意到非常具体的细腻的天空的颜色。在地面,我们使用了白色的假草,就是人工足球场的那种假草但是白色的,小朋友进来之后,几乎很多都是走两步,然后就一下滑到地上去,在地上打滚、跑,我觉得那个状态是特别动人的。观众在其中会跟身边的一些自然物开始天然地产生互动,那些原来习以为常的天空树木都会变得更敏感,你身边的声音还是那些声音,车水马龙的喇叭声和汽车声还在那里,但是听感却完全不同了。那个最终达成的感受们设计最初的设想比,完成度很高,我们满意遗憾的是它很快就拆除了。


● 儿童在「光之展亭」玩耍





08

关于行业现状

PROFESSION

-

夕阳产业的价值



 李博:


有两个视点也许可以分享一下。第一是,如果我们这么理性地去讨论它的投入和收益的话,那建筑行业毫无疑问是个夕阳产业,但它也会夕阳很久,它已经夕阳了几百年了,仍然存在,短期甚至可见的长期内也不会消失只不过它在功利人生的视角下,不是一笔有性价比的「划算买卖」。


第二是,当我们去谈论专业值不值得读的时候,你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去谈论的,它只是你为了获得美好生活的一个对象而已。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鄙视工具理性,而是可以多一个滑动条,在滑动条的另外一端是价值理性的状态,也就是这个专业的工作,它能不能够符合你对于生命的某些期待和想法。建筑学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还挺广阔的视野,且时不时地会视角





09

如果给您足够的时间

重新选择职业?

THINKING

-

摄影



 李博:


摄影老师在旁边)我对于拍摄也挺感兴趣的。如果真的要选择别的工作,我可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它是跟感受相关,第二个是能有创作的空间,我觉得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似乎任何专业我都会很享受。




- end -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每年有200+建筑师、幕墙设计师、创新材料企业来到这里分享全球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期待你能看见思想的碰撞,你能拥有动容的时刻,你能享受老友的欢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师;园林规划;
展会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内容:建筑展建筑设计展 时间:2022.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