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注于在本土语境下
进行创作的建筑师
一直关注对本土气候的回应
文化传承的表达
同时也有着丰富的
国际化视野
擅长将各种创新的手段
运用到建筑设计创作实践当中
——推荐官:陈杰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原总建筑师
梁耀昌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级建筑师
番禺图书馆
(新馆)
复合多种功能的设计-
番禺图书馆项目主入口
梁耀昌:
当今的图书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复合了多种功能在其中,成为一个社区交往的中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落成之后,图书馆内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亲子阅读、展览和文化绘本比赛等,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和创新的社交中心。
中庭空间
多层的交流平台
幼儿阅览室
番禺图书馆项目的建筑用地比较小,我们设计了一个纯粹的方形的体量,在这个体量里嵌入了风车状的中庭,从中可以看到一些缝(廊道),这些缝面对着(夏季的)主导的风向。
项目鸟瞰
总平面图
我们尝试把通风理念应用到大型的建筑里。中庭可以通过系统控制,在不是很热的时候,可以通过开窗进行通风,就创造了一种半室外的环境,人们在室内可以感受到自然风。
另一个好处就是更加节能,通常情况下,建筑中庭内部不需要打开空调;中庭的设计也为图书馆带来很好的采光效果。
建筑生成动画
大堂
中庭与廊道
外立面也是项目的一个特点,在广州地区夏天的日照朝向是在北面,而且高度角比较高,我们在项目往北做了一个斜面,刚好是可以挡住正午时候的日照,通过自遮阳的方式很好地减少了太阳辐射,不用窗帘就可以遮挡住太阳照射的角度。
边庭阅览区与倾斜幕墙
半鸟瞰图
成为建筑师的
3个重要事件
-成长道路上有良师益友和好的运气
梁耀昌:
在成为建筑师的职业道路上,我一直很感恩自己的运气,还有成长道路上遇到很多良师益友,以及一些好项目。
城市化浪潮下的祠堂空间
在华工读研究生选课题的时候,我选择了城中村祠堂研究方向,也是本土文化的研究方向,这个课题在当时来说比较冷门,但我的导师很支持我,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我跑遍了广州市的各大城中村,做一些调研的工作。
城中村是打工人的聚集地,它承载了很多城市功能,同时也是本土文化最活跃的地方,这些调研为我日后做本土语境下的建筑埋下了一颗种子。
广州城中村的演化
在城中村可以观察到很多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老人家喜欢在祠堂外乘凉打牌,他们很喜欢在通风、半开敞的空间活动。这些观察对于日后我们在建筑设计当中的空间创造很有帮助,也是建筑对于本土生活文化的延续。
广州城中村生活气息
第二件事发生在我刚工作第二年,接触了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的项目,让我感受到一栋建筑从纸面设计的方案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真正的知识,比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更多。
同时也是我们团队在陈杰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在本土语境下,应对气候所做的一些绿色建筑实践。岭南地区是一个湿热、有风有雨的地方,古人对气候特征的利用是很有智慧的。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借鉴了很多传统建筑,比如祠堂应对气候的一些空间策略。例如,通过一些冷巷、敞厅,以及庭院空间组合,组成通风的空间系统。
冷巷
空间通风系统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完成后,我们受到业主的肯定,陆续接受了一些广东省内气象站委托设计的任务。虽然这些项目体量都很小,但是都比较有趣,因为它们所处的地形各不相同,各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也不一样,通过这些项目,我们逐步完善了在本土语境下设计绿色建筑的策略。
翁源县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技术用房
2016年翁源县气象站的项目,我们在设计的前期阶段调研了很多当地的建筑。发现翁源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它的传统建筑特色十分明显,例如苏家围,就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
苏家围
于是在设计项目时,借鉴了当地传统建筑里的一些冷巷、敞厅和庭院空间的做法,同时围绕中心建筑展开布局,提升运用到翁源气象站的建筑里。
翁源县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技术用房
由于受到当时的一些社会条件的影响,传统客家围屋外面是比较封闭的,我们在将其借鉴到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克服了这些问题,把庭院、廊道全部向水塘打开,这样既跟原来的围屋有延续,也发展了原有的特点。
翁源气象站建成之后,使用者告诉我,他们更喜欢在这些半开场空间洽谈业务、开会等,反而不太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
冷巷空间
跟其他项目相比,这种项目最有趣,因为它面积小规模小,分布在各个地方,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有些可能在山地,有些可能在城市某个小角落,所以也会涉及到旧城的一些问题。
翁源县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技术用房
做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比大项目会有很大的不同,大项目很复杂,需要处理很多跟建筑无关的问题,气象站不同,它可以专注于想法能不能实现,可以屏蔽掉很多不必要的事。
我的哆啦A梦
从小零件变成大建筑,是有趣的过程-
梁耀昌:
我最早对建筑产生兴趣,可能是小学时看多啦A梦的动画片,有这样一个片段:机器猫变出了很多小小的积木,这些积木突然就会变成一个大房子,那个动画片让我觉得建造的过程很有趣,像做乐高。
机器猫可以把它放大成一个建筑的空间,这种一颗颗零件变成建筑的过程,是很有趣的过程。
关于家乡
-广州人的市井里有属于生活的文化
梁耀昌:
从小到大我对广州的感觉是,人们很喜欢在半开敞的状态去享受生活,有点像欧洲,生活比较写意。
广州人的市井生活,一定程度是蕴含有一种文化在里面,这也是日后对我们设计思想的一个来源。
如何面对快速
变化的时代
建筑的内涵性是AI无法识别的-
梁耀昌:
我喜欢做一些小研究,自学一些新的东西,例如编程,确保以后做不了建筑师,还可以做点别的。新技术我们不可避免要去面对,这也是建筑师的一个特点,建筑师天生对新的事物有很大的包容性。
建筑师不只是做一个建筑、做造型,或者是一个立面这么简单。我们设计的项目蕴含了很多文化的元素,是AI无法识别的,我们怎么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可能也运用了一些社会学的原理,综合了很多文科和理科方面的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很理性的建筑,更强调内涵性的东西在其中。
具有文化意境的冷巷空间
如果不做建筑师
我喜欢活在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
梁耀昌:
我会有两个选择,其中一个是程序员,因为我的性格不太擅长于跟人打交道,也有点社恐,这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有一点阻碍,我个人更喜欢活在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里,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有时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甲方是很难受的,但如果是遇到能懂我们设计的业主,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像我们做气象站的业主,我们的设计理念他们都很懂,虽然他们不是建筑专业,但他们对自然很有敏感度。
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建筑师确实不是一个好职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些爱好是不赚钱的,而有一些爱好正好跟赚钱的东西相吻合,这是两难的选择,对于毕业生或者说后来者,应该看看他们真正喜欢的是哪样东西。
关于NEO20
「NEO」寓意新世代。阿尔法大会自2022年起,每年以资深建筑师及专业机构推荐为标准,面向全国寻找45 岁以下,具有“前瞻性”的杰出青年建筑师/组合/机构,涵盖在中国内地发展的外籍建筑师/组合/机构。
2023阿尔法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