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亦春+陈屹峰:转译·重构





城市更新

首先要把握现有的城市状态

把一个既有东西变成有待触发的基础


我们把城市更新理解为一种重构活动

通过重构赋予城市新的发展状态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柳亦春+陈屹峰







关于大舍

About Atelier Deshaus


 柳亦春:

我跟陈屹峰还有庄慎原来在同济大学设计院的大体制里,在创作上建筑师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好国家有新的政策鼓励民营事务所建立,我们就决定从体制里面出来成立大舍。


大舍的名字取自中国建筑的象形文字“舍”,大舍的名字也跟德文房子的发音“des haus”类似,所以工作室命名为大舍。



● 大舍logo


 陈屹峰:

目前工作室大概有30个建筑师,也会跟张准的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合作。2000年代初项目比较少,我们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


随着事务所规模扩大,大家共同创作的机制可能不太适应,不同项目大家侧重不一样,但是也会经常讨论沟通,事务所工作状态,规模包括项目运作情况一直在调整。



● 2002 三联宅项目


 柳亦春:

我们的作品大概分两类,2010 年以前大部分作品在上海郊区新城,2010 年以后基本上在黄浦江沿岸。这两个地点恰好也代表了中国或者上海两个重大的发展时期。


郊区新城模式大量房地产开发的城市建设,目前到了存量更新的旧城改造时代。不是有意的战略性转移,只是非常凑巧地卷入到这两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幸运的,并没有太多谋略,而是顺应天时地利的发展机遇。


●  2010年前大舍在上海郊区参与项目

 陈屹峰:事务所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我们在设计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延续江南传统,从美学角度去看待江南传统,如何在设计当中再现类似的情境和氛围。


第二个十年关注点慢慢转向对建筑本体或建筑基本问题的探讨,更多考虑建筑本身的结构,建筑作为场所和场地的关系,以及建筑其他更加根本性的问题。


● 2010年前偏江南风格项目




建筑与展览图片Architecture and Exhibition


 柳亦春:

2002 年我们参加了上海双年展,受到了蓬皮杜中心建筑策展人的注意,他们邀请我们参加2003年的蓬皮杜的艺术与建筑展,是我们第一个参与的国际展览。


展览要求一个建筑师跟一个艺术家一起合作,由艺术家拍摄建筑师的一件作品,然后用艺术家的影像在蓬皮杜展览。所以影像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艺术作品,我们是作为建筑师共同参展。


● 2002 装置作品“草堂记”上海双年展


当时除了展览之外,也有一些讲座的交流,我发现当建筑师到了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里表述你的作品,可以换一个视角,来回看我们自身,展览的时候也会看到,同行都在做些什么样的东西。也可以出去跟国外同行对话,知道他们怎么看待我们的作品。


我觉得展览是一个特别好的文化交流机会。我们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不断地交流。所以我们觉得展览其实对建筑设计的推动作用很大。


● 在三联宅中拍摄影像_大舍 徐震 杨振中





关于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图片About: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柳亦春:


城市更新首先要把握现有的城市状态,不管是既有的工业建筑还是既有的文物建筑,对建筑师来说想要留下的东西,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有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构件,哪怕是一堵墙或者一个混凝土框架,可以转变成怎样一种状态,能在新建筑中重新发挥作用。


我们从园林建造的思想中抽取一些类似于“因借体宜”的设计思想,把一个既有东西变成有待触发的基础,把周边有利的东西为我所用,然后做出真正能够属于这个地方的新东西


在这个层面上城市更新跟中国古代的造园是有类似之处的。恰恰也回应了我们早期新城里面的一些工作,对园林抽象性思考的工作状态在后面城市更新里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2016 艺仓美术馆及其长廊


 陈屹峰:

城市更新首先取决于建筑师对城市本身的发展立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不断有东西在兴起,也有东西在消亡。我们把城市更新理解为一种重构活动,通过重构赋予城市新的发展状态。


首先辨识哪些东西在现在或者对未来有价值,哪些东西需要加进去,加进去一种空间模式或功能类型,甚至加进去一种结构状态,新加的东西和技术与留下的东西重新构成一种新的状态,实现新陈代谢。


● 2016 华鑫慧享中心


● 2017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柳亦春:

城市更新项目中我们也会尝试结合新材料,早年用过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穿孔铝板,希望通过铝板的穿孔率实现一种半透明的状态,表达江南朦胧模糊的多雨多雾天气。


到了城市更新的工业改造时期又用了一些清水混凝土材料,跟原来的工业氛围会有一定的契合度,也会去寻找做这一类材料比较好的供应商,去研究它颜色的深浅,表面的肌理。


●2010 嘉定新城幼儿园 穿孔铝板外立面应用


●2017 台州当代美术馆©田方方 


现在新的一些技术开始进入到建筑里面,智能建造、3D 打印、预制建造等等。最近完成的金山岭上院项目用碳纤维预制建造技术,智能机械臂在工厂用三维雕刻把曲面屋顶分解成不同的六边形单元体,把聚氨酯雕刻出应有的形状,再用碳纤维包裹做预制建造。


我们在探索新技术下对建筑的建造和氛围可以带来怎样的可能。以前做预制建造时,单元体需要是一样的才可以大批量地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现在智能建造,一个机械臂做不同的形状对它来说代价是一样的。智能建造给特殊的定制带来了非常好的技术基础,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项目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运用。




已建:

陶一球纪念馆  

Built: 

Taoyiqiu Memorial


●整体鸟瞰图


 陈屹峰:

陶一球是昆山地方抗日运动的传奇人物,他作为乡贤在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90年代昆山就建有关于他的纪念馆,因为修建地铁所以要迁建到他的出生地夏驾社区。


夏驾社区原来是一个水乡小镇,在城市化运动后水乡痕迹都没有了,变成了一片集约的动迁住宅区以及旁边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还有一所卫生服务中心。陶一球纪念馆计划迁建到这三栋公共建筑所形成的邻里中心内,我们之前在昆山有一些设计实践,业主对我们比较认可。所以让我们继续做这个纪念馆。


● 陶一球纪念馆 旧馆


对于陶一球纪念馆,我们在思考如何营造一定的纪念氛围,以及纪念氛围度的把握,常规项目往往会把纪念性建筑,作为被纪念对象的象征或者是参与叙述。


对于这个特定的项目以及特定的被纪念对象和特定的地点,我们更想营造相对宁静的氛围,希望大家进去以后能够凝视自己或者进行一些冥想,通过陶一球的事迹重新反观自己的内心,这也更符合当代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它不再是单向的一种说教,而是引发参观者的共情。




● 陶一球纪念馆


● 陶一球纪念馆






在建:

绍兴柯桥先锋书店

Being built:

Shaoxing Keqiao Pioneer Bookstore


● A栋三味书屋立面 百草园


 柳亦春:


在建项目是先锋书店找到我们来参与设计。绍兴市的柯桥区政府想将先锋书店引入当地。


小岛实际是我选的点 ,在鉴湖水域上,是原来柯桥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岛上原有建筑是泵房加一个变电房,还有员工宿舍和修理房,算是工业建筑,八十年代建造的农业水利建筑一部分,目前已经废弃,不再用作取水口。


● 场地总体鸟瞰


八十年代建造的这些房子,从某种程度上被评价为不是很好的设计。原有的房子会贴长条面砖,还有构架,后现代时期构架的符号,当时被认为是不太好的设计。因为这些构架没有功能性,今天要改造它的时候,觉得这些构架好像突然变得有价值,成为了特殊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种呈现,一种证据。


我们在项目设计的时候,还是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让构架变成坡屋顶内部支撑的结构,原来可能只是一个好看的构架,后来我们让它变成了一个可用的结构,很多地方保留了那个时期大量使用的面砖材料,把它变成建筑当中某种装饰墙面的一部分。


● 项目改造前后效果图



● B2方屋室内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小岛原来工业生产使用区域是封闭的,只有一座桥可以过去,现在做成先锋书店,其实也是希望能够把它重新变成一个向城市或向乡镇开放的文化性场所,我们尝试着借用书店的契机把小岛变成开放的园林,一个景观性的场所。


原来连接小岛的那座桥有意给它加了一半的坡顶增加引导性,让人知道岛上有一个特别的场所,另外桥本身也可以变成市集,是旧书交换买卖的场所,先锋书店把它叫成桥上美术馆。日常岛外的市民也可以在桥上走动,把桥变成公共空间,可以休息、喝茶、咖啡等等。


希望通过新的书店业态介入,把原有生产性的场所转变成城市公共空间新的部分,实现小乡镇的振兴和空间文化再造。


G栋长桥+临时展览


柯桥政府希望项目不仅仅只是做一个书店,而是能够带来更多的文化活动。建造过程当中,他们已经开始在柯桥做诗歌节,请全国多位著名诗人参与,诗歌节以后也会变成先锋书店在小岛每年一度的文化项目。


钱小华老师也觉得这样的书店会跟其他的书店都不一样,有很多可想象的空间,也会根据这个空间,举办各种非常不同的活动,未来这些活动都是可以定期举行的,而且是比较大型的文化活动,能够带动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除了这个项目还有一些精品酒店,项目相互之间会有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




未建:

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项目 A、D 地块

Unbuilt

Plots A and D of theLonghua Area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Project


● 禅修院甬道效果图


 柳亦春:

开始设计的时候上海还没提城市更新的话题,当中包含两个项目,一个是龙华寺前面的广场,另一个是广场边上的酒店部分,酒店项目选了我们的方案,但是广场和酒店项目现在已经不造了,主要原因跟龙华寺方丈的选择有关。


当时是徐汇区政府规划局邀请我们参与,组织了一个竞赛。原来龙华寺周边一直比较的凌乱,寺庙香火特别的旺,规划局希望我们做改造更新的方案,后来因为区领导的更换,方丈就找了一些理由没有继续用这个方案。


项目主要出钱的居士好像是两个香港的商人,附近还有地铁站的原因,他们就特别想做香港那种地铁上盖的商业项目。觉得我们的项目不够商业,就无疾而终了。他也没有告诉我们不用了,有一天发现那边开工在干别的。


● 项目模型


大和尚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也有他的考虑。我跟他也接触过几次,他还是挺有想法的,而且很年轻,我本来特别期待这个项目建成。因为是一个佛教的寺庙,里面有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伽蓝七堂,在有一定形制的庙边上,想通过庭院空间跟古建筑有一个对话,做一个推陈出新的设计,但没能成功。这种廊院的空间我们做了很多,这个项目比较特别的是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跟旁边的传统木构古建筑对话。



● 木结构回廊书院


● 讲堂


做宁国禅寺项目的时候,当时的住持就是现在龙华寺的住持。也是地方领导选择了我们的设计方案,他调走之后就没有用我们这个方案,而是做了一个完全复古的明清样式的建筑。


我们做的寺庙非常现代都是方正的,完全没有任何坡顶的。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退一步,也可以用一点坡顶的做法,甚至也可以用一点传统木构的做法。不希望是复古的做法。


第一次想尝试用混合结构的做法,酒店建筑的主体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酒店的阳台或者是联系酒店的回廊全部用木结构做,类似在钢筋混凝土里面配了一个小木作的结构。


但是屋顶可能还是金属结构,它们跟主体的混凝土结构怎么衔接或怎么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会考虑比较多当中的协调性,可惜方案最终也没有打动大和尚。


● 书院




关于BBU

图片About BBU


BBU活动由一群建筑师发起于2006年,传承至今,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一个沙龙,更是老友们每年的聚会。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可以生长,繁荣,也会衰老,颓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群关系发生改变,就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再生。


2024年阿尔法建筑大会以【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与再生】为主题邀请9位建筑师参与展览与沙龙活动。


● 2024阿尔法大会@BBU论坛现场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气候对我们的人居和因忽视而恶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我们致力于推进寻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为所有人培育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人居和繁荣、公平的社会。

每年有200+建筑师、幕墙设计师、创新材料企业来到这里分享全球新项目、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期待你能看见思想的碰撞,你能拥有动容的时刻,你能享受老友的欢聚。

【阿尔法建筑大会】,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师,城市更新
展会名称:阿尔法建筑大会 内容:建筑展建筑设计展 时间:2022.03.11-13